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

能力是從面對問題中淬鍊出來的

問題的出現,必須啟動思考去想出解決的方法,並且實際的去執行,才能達到真正消除問題。這個過程中想出的解決方法、執行中發覺各種現象的變化、因而產生的因應做法等等,都是新的經驗。這就是能力的增長。   有些人面對問題就閃避,或者「便宜行事」應付了事,或者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」的敷衍、作假,更有找各種理由怪罪他人、甚至反批政策不佳的行徑。這些人自以為用上述招數便能應付問題,屢試不爽,久而久之便形成慣性。   雖然有時候上述做法能一時蒙混過關,但並不能夠讓問題消失;當問題持續的累積下去,總有一天會被問題壓垮。或者一再的逃避,終究會逃無可逃,而陷入死胡同。而且因為過往只是把時間、精力花在無用的閃躲與應付上,能力無所增長,最後見了棺材,掉淚為時已晚。  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。能力是淬鍊出來的,而困難、問題的出現,就是淬鍊能力的機會。因此,機會來了不但不應逃避,而且要好好把握;而人格特質積極正向的人,更會主動去爭取淬鍊的機會。   或許你有所不知,主管有時交付額外或具困難度的工作,就是在給機會試煉,也是認為你可以做到,否則他為什麼不交給其他人?   能力建立了,就在你身上,沒有人可以拿走,而好的能力會讓你受用一輩子!建立能力不是為主管、不是為公司,而是為你自己。不是主管欠你、公司欠你,反而應該感謝主管賦予這個能力淬鍊的機會,你應該珍惜才是!切莫認為主管在欺負、壓榨你!負面思考的人、不想提升的人、想要混日子的人,才會認為主管欺負他、壓榨他。

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

【一件不好的事,事過境遷,才發現是件好事】

你可曾在挫折中遇見成長? 「其分也,成也。其成也,毀也。凡物無成與毀,復通為一。唯達者知通為一,為是不用而寓諸庸。庸也者,用也;用也者,通也;通也者,得也;適得而幾矣。因是已。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。」 「其分也,成也」,不要覺得你失去了、這東西毀壞了,說不定它反而成就了什麼。有時候你覺得遇到一件不好的事,但沒想到事過境遷後回首,發現這個變局所導致的結果比原來的還要好。 「其成也,毀也」,生命中常常有得有失。例如,很多家長從小不斷灌輸孩子:「建中、臺大、美利堅。」最後兒女成材,一個個都出國了,在國外結婚、定居,也沒要把家長接去。最後留下一個沒能力出國的,把你的晚年照顧得很好。這時候家長可能忽然想到,以前總說考第一名的是光耀父母,不會念書的總教父母擔心不已。可到後來,到底什麼是「成」,什麼是「毀」?誰才是你最親愛的兒子、女兒?這想法是會改變的。莊子促使了我們重新去思考這些生命中重要的問題。 「凡物無成與毀,復通為一」,我們看萬事萬物,發現有一方面完成,就有另方面毀壞,有得就有失,只是有誰看得到?只有通達的人才能明白其中道理。他因此「為是不用而寓諸庸」,在設定人生目標時,不會追求大家覺得最光耀的、能拿最多薪水的工作,因為那不是他要的人生。 當年,擔任西醫的外公我念什麼科系,母親說:「璧名今年考上臺大博士班。」外公很高興地問:「什麼系啊?」「中文」那一剎那,外公「啊!」了一聲望著我,一付明天外孫女就要上街當乞丐的表情,在西醫師心目中,讀中文系的人大概就是這樣的存在。很多家是叫小孩念臺大醫科,不然電機系、資工系,但學《莊子》的人選擇工作,不是以「能發揮自己最大工具價值、換取最多收益」為人生目標,而是把自己寄託在一個「自己喜歡的,做起來覺得開心」的工作。 「庸也者,用也」,找個你愛的工作,你就是一個有用的人了。「用也者,通也」,你是個有用的人,對別人也有意義,跟別人的生命不就能交流溝通互相往來了嗎?「通也者,得也」,你的生命跟別人的生命能互相溝通往來,那就對了。我們是因為這樣,才活在這個世上的吧。我們生來不是為了圍個城堡,把自己隔絕起來。而是要認識很多人,溝通往來,這樣就對了。「適得而幾矣」,能做到這樣,就接近「道」了。「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」,當你這麼做的時候,你不是想:「成聖了,得道了,高人一等了。」而是覺得喜歡這麼做、這麼做應該,這就是道了。 熱情地對待你的工作 我分享一個生命中的小故事,記得小學第一次拿到成績單的時候,我好開心,因為拿了第一名。我跑到父親面前:「爸爸,第一名耶。」「喔。」沒聽到嗎?我又再說了一次:「爸,我拿到全班第一名耶。」父親放下手邊的工作跟我說:「璧名,學生也是一種職業,懂嗎?妳不是很喜歡吃我們家附近麵攤?妳覺得他每碗煮得好吃,是不是很應該?爸爸是藥劑師,配藥給病人,配對了是不是很應該?那妳會覺得需要鼓掌或禮物嗎?妳的職業是學生,考第一名或成績好都是應該的。」 我的家庭教育裏,真的很少聽到父母說好棒。父親覺得驕傲是最要不得的缺點,所以我學會盡心盡力、認分安靜地成長。這會養成習慣,有一天你會習慣這麼熱情地對待你的工作、對待你所做的每件事,覺得這是應該的。 人,應該做好分內工作,喜歡這個工作就把它做好,不是應該的嗎?不需要有別人偷懶、誤事來顯得你好。如果每個人都盡心做好分內的事,當官不貪汙,盡心盡力為人民服務;當個麵包師就用安全、好的材料來做好麵包。這是應該的,有什麼榮譽可說?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,再沒有這些煩惱。

【過什麼樣生活才算是好日子?】

什麼樣的生活才算好日子? 有人會問我:為什麼去旅行?為什麼離開家?或者,過什麼樣生活才算是好日子? 遊船的挑夫說:不就是吃好住好健康好嗎?雖然身上沒多少錢,也沒存夠娶老婆的本,但是平時睡到自然醒,有工就努力做,有田就努力耕,有酒就大口喝,能去哪就去哪。 雖然日子並沒能說得起大富大貴,但至少也不用受制於人。 遊船的三小時,挑夫的一席話,說盡我的心裡。 有時人生的富貴不是表面的富足,而是對於內心的感恩。 說實在人生數十載,能得意快活有多少? 總是想著怎麼賺更多,怎麼活得更神氣,怎麼過的得意,但人就是為了無窮的慾望活的傷痕累累,常常也因為愛不到自己想要的感到委屈神傷。 好日子,哪有這麼複雜! 看著挑夫爽朗的笑,搖著竹筏往前賣力,他認真過自己的人生,也罵著那些不公不義的社會現象,還笑著說這輩子他只給老闆跟老師放假。 我也放下心中的疑慮,日子有數千種,選自己喜歡的過就好,挑夫有挑夫的生活,我有我的人生,只要不對不起自己就好。 有人會問我:為什麼去旅行?為什麼離開家? 親愛的 ,我在旅行時遇見了自己,那個愛笑的靈魂 ,沒人能擋住我前方的路 ,沒人能告訴我該怎麼走 ,只有自己是主人 ,我保有了完整的靈魂 。 我就這麼陷入了旅行的漩渦 ,一個人也不寂寞 ,我擁有完整的靈魂 ,不再害怕黑夜還有愛不到的靈魂 。 你笑我不為何找個伴一同旅行 ,我笑你不懂旅行 。 獨自旅行才能享受迷路靈魂尋找完整的過程 ,我不是不愛,只是旅行的路上我選擇一個人 。

泰國和台灣 兩個沒跟上世界景氣復甦的國家

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84637&utm_source=Facebook&utm_medium=Social&utm_campaign=Daily

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

權力來自於責任

10.12.2017
作者:杜書伍 (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)

  權力的滋味人人愛,因此有很多人拼命的想抓權;而且權力越多愈大越好,一旦抓到了,死也不鬆手。尤其在威權歷史背景的社會,權力易被過度使用,權力的取得易有扭曲,以致於一般人對權力的認知,產生了嚴重錯誤。

  權力,來自於責任。是組織為了責成某人去達成某個目標,會提供諸如人力、資金、工具設備…等資源,並授予他指揮、運用這些資源的權力。而此人必須有足夠的能力去善用這些資源,以達到或超越設定的目標。

  假若他的能力高超,每每能運用最少資源達成最高的目標,逐漸的他就會被指派擔任更高的職務,掌握更大的權力,指揮更多的資源,以達成更大、更高、更重要的目標。

  反之,假使他被委以重任、授予指揮運用資源的權力,但是卻濫用權力、揮霍資源,沈迷于使用資源的快感,而不把責任目標列為決策判斷的唯一重點,必然是資源耗盡而成果有限。這種情況,就是不盡責的主管,必然是會被取消職位、取消資源、取消權力,甚而被辭退以致於最終退出組織。

  只有善用權力、有效運用資源、且能一再達成目標成效的人,才會被授予更高職位、更大職責、更多資源、更大權力。所以權力不是福利,也不是權利。權力來自於責任。

組織倫理是優良傳統價值,但不要偏執

10.12.2017 作者:杜書伍 (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)   倫理,就是長幼有序,對長者、長官要尊重。   所以,注重倫理價值觀的人,對長輩長官是很尊重。甚至是非常的遵從,對長官的指令言聽計從、使命必達。所以,他是配合度很高的部屬,也是大部分主管很「喜愛」的部屬。   仔細觀察,有很多注重倫理的人,不知不覺陷入對主管是「不應」去質疑的,而且主管的指令是無論如何要完成的。所以,久而久之容易變成不質疑、不思考;導致思考判斷力越來越弱,執行的正確性與成效越來越不佳。但是,由於贏得主管的喜愛,主管不自覺陷入因聽話而不忍苛責、處處袒護他;而他也因別人認為他是「主管的人」,而畏懼他、不敢與之爭辯,導致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玻璃屋中。   甚至,有人還會「假冒倫理」阿諛主管,討主管喜歡。   相對的,注重倫理價值觀的主管,對部屬的「組織倫理」非常注重;不知不覺中,對於部門內意見較多的部屬,容易誤認為他不尊重主管、配合度不佳,而不喜歡他。   所以,偏執於組織倫理的主管,重用的部屬都是那些「配合度高」、「聽話」、甚至會阿諛說好聽話的「有組織倫理」的人。久而久之,部門充斥唯唯諾諾的庸才,而缺乏優秀的幹部與部屬。雖然執行有力,但成效不是很好,長期下來看不到有突破改革的動力,最終陷入連「守成」都越來越吃力的地步。   「組織倫理」很重要,否則組織會亂成一團;但是,也不能「愚信」組織倫理,或是僵化不求甚解。因為,有意見的部屬往往是有想法的部屬(雖然不排除有部份是好逸惡勞而有很多歪理者,或是為反對而反對者);但是,如果是能理性質疑、建設性討論的部屬,反而是有潛質的人才。   「愚信」就像迷信一樣,是不求甚解造成的。而不求甚解也是他原本的習性,才會造成沒有理解「組織倫理」的真諦,而僵化的對上愚忠、對下不辨是非。   「組織倫理」是一種組織內相互尊重的良善文化,但不是抹煞理性討論、判斷、決策的文化。大家應跳脱僵化的思維,好好檢討,拿捏得宜,不要把傳統優良的美德給扭曲了!

能力是從面對問題中淬鍊出來的

問題的出現,必須啟動思考去想出解決的方法,並且實際的去執行,才能達到真正消除問題。這個過程中想出的解決方法、執行中發覺各種現象的變化、因而產生的因應做法等等,都是新的經驗。這就是能力的增長。   有些人面對問題就閃避,或者「便宜行事」應付了事,或者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」的敷衍、作...